尊龙凯时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医疗问题,其后果相当严重。研究显示,近一半的60岁以上人群曾经历过肩袖撕裂,并因此体验到疼痛和肩部功能的显著下降。这种限制对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一旦肩袖肌腱完全撕裂,不进行手术修复的情况下将无法自我愈合,肩关节的功能最多只能恢复70%。更有数据显示,仍有部分患者会再次出现肌腱撕裂。因此,深入研究并改进手术技术势在必行。
在目前的大鼠肩袖撕裂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术技术是经骨骨隧道技术,但这种方法在人体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基于缝合锚的新型肩袖修复模型,以用于临床实践。目前,临床手术中普遍采用缝合锚技术。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专门为大鼠开发了一种适用的缝合锚,以便与经骨骨隧道技术进行比较。
实验中采用了6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个组别:经骨手术组和缝合锚手术组(每组30只)。所有大鼠都接受了肩袖损伤手术,通过横断右肩的冈上肌腱(SS)并让其恢复24小时后,再经过4周的康复,进行两次修复手术。
针对经骨手术和缝合锚技术,两种方法均通过在肱骨头上以一定角度钻孔,将SS肌腱缝合到骨头上。而缝合锚技术则采用定制的小锚,通过将两条缝合线编织在一起并推入预先钻好的孔中,进一步将其连接到骨头上,然后使用锚中伸出的缝合线缝合SS肌腱。
在步态分析方面,实验对大鼠进行了多次测试。在修复后的2、4、6和8周,使用诺达思的动物步态分析系统(CatWalkXT)进行分析。每只大鼠可以在倾斜10°的走道上自由行走。一旦完成两次速度变化小于30%的完整步行,实验便停止。系统通过设在步道下方的相机自动记录爪印图像,爪印面积、前肢摆动持续时间、最大强度和步幅长度等数据均可自动计算。
根据步态恢复情况,虽然人类受伤后功能逐渐下降,但大鼠在撕裂后4周内步态已完全恢复。尽管撕裂修复后,大鼠在2周内步态再次恶化,但在4周后得以正常恢复。这种迅速的恢复可能归因于大鼠独特的自然愈合能力以及其在活动时需将重量施加于肩关节,而人类则不然。
在生物力学测试方面,经过修复后的肌腱被评估拉伸强度。每两周采集一次大鼠的肩部样本,并进行拉伸测试,以查看骨骼与肌腱之间的连接情况。研究发现,经过任何一种手术后,连接断裂肌腱和骨骼的新组织与手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在拉伸强度测试中再次撕裂的情况发生在软疤痕组织中,提示该组织强度较低。
对于缝合锚与经骨修复的愈合效果,两种技术都能够在手术后有效固定撕裂的肌腱。4周后,缝合锚显示出比经骨修复更好的肌腱愈合效果以及较低的骨愈合问题。最终恢复功能方面,两者效果相当。缝合锚优越的初期愈合效果可能与肌腱对骨头的压迫有关,而经骨修复引起的骨损伤和肿胀较小。
尽管缝合锚并未显著改善愈合效果,香港的研究人员仍成功开发了新型大鼠缝合锚手术模型。这一模型不仅能够在临床上复制当前的修复技术,亦可为未来有关增强肩袖损伤愈合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Liu, Y., Fu, S.C., Yao, S.Y., Chen, X.D., & Yung, P.S.H. (2022). Application of suture anchors for a clinically relevant rat model of rotator cuff tear.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如需了解更多产品信息及学术文章,请关注尊龙凯时公众号,欢迎随时联系我们!